高丽文学家李齐贤写真在中韩两国的流播与真赞的误读The Circulation and Misreading of Portrait and Praising Poems of Korean Literary Writer Li Qixian in China and Korea
马金科;杨雅琪;
摘要(Abstract):
高丽文学家李齐贤的写真(画像)、真赞及题诗的创作及其在中韩的流播,没有被研究界特别重视,画像与摹写、木刻,赞与题诗的相应年代模糊不清,疑点较多,时人、后人的真赞与诗由于主体间性的差异对当时李齐贤多有误读,很有研究的必要。李齐贤的画像及真赞在中韩两国的创作、流传和误读,体现了两国文化交流的密切与隔膜,也是不在场后人的心理虚像的表现。缕清写真、真赞以及题诗的时间脉络,明晰由画像到版刻肖像的变化过程,对于澄清过去的混乱认识、进一步认识高丽文学家李齐贤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关联有重要意义。
关键词(KeyWords): 李齐贤写真;真赞;流播;误读
基金项目(Foundation):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(19BWW024)
作者(Author): 马金科;杨雅琪;
Email:
DOI: 10.16164/j.cnki.22-1062/c.2021.01.011
参考文献(References):
- [1]李齐贤.益斋先生文集[M].首尔:景仁文化社,1997.
- [2]李鹏,金禹彤.入元高丽人与丽元文化交流[M].香港:亚洲出版社,2014.
- [3]许谦.白云集:卷三[M].首尔:丛书集成初编本,1781:51-52.
- [4]陈樵.鹿皮子集[M].上海:商务印书馆,1935.
- [5]李云泉.朝贡制度史论---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体制研究[M].北京:新华出版社,2004:130.
- [6]郑麟趾.高丽史[M].济南:齐鲁书社,1997:697.
- [7]柳己洙.李齐贤及其词之研究[D].香港:香港中文大学,1991:31-37.
- (1)韩国:全荧大、郑尧一、崔雄、郑大林《韩国古典诗学史》(1988),李克强的《高丽诗人李齐贤论稿》(韩慕山学报,2001年第十三辑),李炯性的《寒州性理学的主要意义》(2001),金珍根《程朱的体用论研究》(2010),张东一的《高丽后期性理学研究》(1995)等。中国学者韦旭升的《朝鲜文学史》(1986),李岩、徐健顺的《朝鲜文学通史》(2010),李海山的《试论李齐贤诗歌的思想倾向性》(1986),何永波博士论文《李齐贤汉诗创作研究》(2007),陶然《论元朝高丽文人的本位意识---以李齐贤为例》(2010)等。
- (1)据高丽李穑《益斋先生乱稿序》所言,作序为“元至正二十三年正月初吉”,即1336年正月初。
- (2)此材料分为两部分:先是李齐贤“识”诗及序,第二部分是汤炳龙的真赞和落款。
- (3)汤炳龙(1241-1323),字子文,自号北村老民。其先山阳(今淮安)富家,家破后流寓京口(今镇江)。辟庆元县舶提举。工于诗,学问赅博,善谈论,擅书法。于《四书》《五经》皆有传注,尤深于《易》。著有《北村诗集》。
- (1)李鹏、金禹彤《入元高丽人与丽元文化交流》(香港亚洲出版社,2014年:134页)认为:“遗像”现今收藏在韩国国立博物馆。
- (2)此画像为韩国国立博物馆网站提供的“国宝110号”(收藏品号码:3320)。
- (3)贺知章《回乡偶书二首(其一)》:少小离家老大回,乡音不改鬓毛衰。儿童相见不相识,笑问客从何处来?
- (4)“自赞”应为画像失而复得后的晚年之作,时间在“识”之后,似回归高丽。
- (1)存疑:据《高丽史》卷一百十《李齐贤传》,姚燧与阎复二人在仁宗元年(1312年)卒,而李齐贤延祐元年(1314年)来元大都,且无往来诗歌作为佐证,而与元明善、赵孟頫、张养浩等均有诗歌往来。